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打响新经济战争:生物+生命科技公司,没有收入也可以在港交所上市

深圳梦 2019-10-07
深圳梦 按

香港已打响一系列新经济战争,香港宣布三年内投研投入450亿,联手深圳+大湾区城市,打造中国版硅谷,同时香港加入抢人才战 ,科技人才工作签证审批仅需两周!另外,2018年香港将投200亿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4月30日,港交所新的《上市规则》正式开始执行。新规则造成的改变涉及两个主要核心条款,一是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二是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


“改了规则之后的确很多新经济公司移居香港。”在平安好医生上市仪式后,李小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公司等了很长时间,规则一放开,可能一下子会有一批公司赴港上市。据李小加此前预期,新规实施后很可能会有10家以上企业提出上市申请,预计最快6月份至7月份,将有首只此类股票在港交所上市。


业内人士评价,港交所此轮改革力度堪称最大,可与其媲美的要属1999年香港创业板的设立。同时,改革进程中采取的政策非常透明,并且充分听取市场意见,这种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过程给予了投资者非常大的信心。


新经济,新金融,新机遇称为“三新”。华泰金控总裁王磊表示,全面拥抱新经济体现了港交所对当下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然而,此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先将新经济中独角兽、TMT等企业作为重点,对其放宽交易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和第二上市等,同时也对生物科技板块加以侧重。


平安好医生开路小米紧随其后 

两位数独角兽或将投入港交所怀抱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王晓悦


  自4月30日香港上市新规正式生效后,首只独角兽平安好医生于5月4日登陆港交所,创下2018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IPO。而就在平安好医生上市前夕,小米于5月3日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材料,或将成为港股新规后首只“同股不同权”的股票。市场预计,不仅平安旗下另外三只独角兽可能分拆赴港上市,蚂蚁金服等排名靠前的独角兽也被认为将于今年登陆港股市场,一大批独角兽正在奔赴港交所的路上。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港股开闸将迎来一批等候多时的公司,据其此前预测,很可能会有10家以上的企业提出上市申请。但他也提醒,面对这种新兴产业公司,投资者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勿盲目追从。


平安好医生

成首家赴港上市独角兽


  头顶2018年首只赴港上市独角兽的光环,“平安之子”平安好医生于5月4日正式登陆港股市场。上市首日,平安好医生开盘价报57.30港币,较发行价上涨4.6%,随后受恒生指数下挫影响,最终收盘价54.80港币,险守发行价格。以总股本10.67亿股估算,其最新总市值约585港币。



  根据每股54.80港币的发行价,扣除各项发行费用和开支后,平安好医生IPO所得款项净额为85.64亿港币,成为今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的IPO。本次IPO,平安好医生共引入七名国际基石投资者,其中包括黑石、新加坡投资公司、正大集团和瑞士再保险等。据统计,七名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为5.5亿美元,获得平安好医生7.22%至7.79%的股份。


  作为首只赴港上市的独角兽,平安好医生在3月份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曾以54亿美元的估值位列17名。根据平安好医生本次发行价格上下限计算,其估值约为70亿美元至75亿美元,相比科技部的数据,其估值至少再度飙升30%。


  此外,在IPO之前平安好医生于2016年5月份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30亿美元。2017年12月份,平安好医生获软银4亿美元注资,投前估值达50亿美元。加上本轮IPO融资,自2016年以来,平安好医生募得资金逼近20亿美元。


  招股说明书显示,平安好医生本轮融资所得的40%将用于业务拓展,包括增加产品种类、招聘专业人事等;20%将用于研发,发展基础设施、招聘人工智能专业人士等;另外30%则用于投资、收购境内公司及海外拓展。关于收购进程,王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安好医生与很多公司已有商务上的接触,但仍未有具体的收购标的。


两位数独角兽

或将投入港交所怀抱


  独角兽陆续将至。


  4月30日,港交所新的《上市规则》正式开始执行。新规则造成的改变涉及两个主要核心条款,一是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二是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


  “改了规则之后的确很多新经济公司移居香港。”在平安好医生上市仪式后,李小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公司等了很长时间,规则一放开,可能一下子会有一批公司赴港上市。据李小加此前预期,新规实施后很可能会有10家以上企业提出上市申请,预计最快6月份至7月份,将有首只此类股票在港交所上市。


  仅平安集团旗下,另外三只独角兽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或将分拆赴港上市。在平安好医生上市前夕,小米于5月3日正式以“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身份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文件,或将以千亿美元的估值超越平安好医生,成为2018年最大规模IPO。和平安好医生一样,互联网医疗类的微医目前也正在进行IPO上市前的一轮融资,微医首席战略官陈弘哲向港媒透露,公司目前5亿美元的上市前融资进行得相当顺利,若不出现差错,将于今年年底赴港上市,估值超过50亿美元。


  此外,市场预计今年有可能赴港上市的热门新股包括:蚂蚁金服、QQ音乐、荷里活制片商STX Entertainment、中国长城资产、51 信用卡、借贷宝、美团点评、快手、映客、同程艺龙、猫眼微影、猎聘网、嘉楠耘智等等,都是符合市场偏好的新经济企业,有望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兴证国际分析师田勇预测,香港新上市制度生效后,创新科技产业、生物科技公司将成为IPO市场新的增长点。日前,毕马威把2018年全年募资额的预测由2000亿元港币上调至2500亿元港币,而罗兵咸永道也预期2018全年的新股数目可达150只。


  但面对独角兽大热,李小加则提示投资者要冷静面对。他认为,对新经济公司,及其新兴的商业模式,投资者往往了解不够,一时头脑发热涌入投资存在一定风险。加之今年市场很动荡,经济疲软,市场风险四伏。“特别是散户,在需求很旺盛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任何一窝蜂的事情经常会有不好的结果。”


港交所宣布成立生物科技咨询小组

来源:中国证券网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忆)港交所4日宣布,交易所已召集多位来自生物科技业的资深人士成立生物科技咨询小组。


据介绍,香港交易所成立咨询小组是为了配合正在推行的上市机制重大改革,希望吸纳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在香港上市。改革的其中一环涉及在《主板上市规则》添加新章节,以允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发行人上市。

由于生物科技行业属于专业界别,港交所便成立了咨询小组,以协助审阅根据新规则提交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

不过,咨询小组成员的工作只属咨询性质,港交所只在“有需要时”才会咨询个别成员的意见。港交所首先会先确定有关咨询不涉及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每位咨询小组成员提供的服务包括:就招股章程披露内容的某些方面提供市场专业知识和建议,例如,对所述生物科技产品、涉及的风险、审批和测试流程及时间表、竞争环境、商业认可度、目标市场及潜在需求等方面的描述是否准确和完整;为政策建议提供意见;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或指导等。

港交所透露,咨询小组的成员初始任期为两年,征得双方同意后可以延长。咨询小组每人每年可收取8万港元作为服务酬金。

港交所集团监管事务总监兼上市主管戴林瀚表示,生物科技咨询小组的成员均为业内经验丰富的人士,可为联交所提供其所需的相关知识及经验。他认为,这些知识及经验将有助于港交所判断生物科技申请人是否适合在香港市场上市,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的披露规定等,希望可以帮助港交所继续保持对投资者的高度保障。

港交所同时在官网公布了咨询小组初期成员名单。据介绍,港交所还将适时根据需要增加新成员。


港交所宣布生物科技咨询小组名单

每人每年8万元酬金

来源:新浪财经


  5月4日消息,港交所宣布,已召集多位来自生物科技业的资深人士成立生物科技咨询小组,成员共13名,以配合上市机制重大改革,希望吸纳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因改革的其中一环涉及在《主板上市规则》添加新章节,容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发行人上市。


  咨询小组成员的工作只属咨询性质,联交所只在“有需要时”方会咨询个别成员意见,会先确定有关咨询不涉及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咨询小组的成员的初始任期为两年,征得双方同意后可以延长,每人每年可收取8万港元作为服务酬金。联交所将适时根据需要增加新成员。


  每位谘询小组成员提供的服务包括:

  就招股章程披露内容的某些方面提供市场专业知识和建议,例如:对所述生物科技产品、涉及的风险、审批和测试流程及时间表、竞争环境、商业认可度、目标市场及潜在需求等方面的描述是否准确和完整;

  为政策建议提供意见;及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指导。

  香港交易所集团监管事务总监兼上市主管戴林瀚表示,生物科技谘询小组的成员均为业内经验丰富的人士,可为联交所提供其所需的相关知识及经验。

  戴林瀚认为,这些知识及经验有助联交所判断生物科技申请人是否适合在我们市场上市、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的披露规定等,希望可助我们继续保持对投资者的高度保障。

  谘询小组初期成员名单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序)。

  生物科技谘询小组成员

  杜莹

  ELEGANT Victoria

  何如意

  何美坚

  梁卓伟

  梁瑞安

  梁恒

  林洁诚

  施晨阳

  苏岭

  王健

  杨重光

  于常海

  附录 — 生物科技谘询小组成员简历

  杜莹

  杜莹博士是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她在制药业的商业及监管领域均积累广泛人脉及丰富经验,是业内享誉盛名的专家。

  杜博士曾参与中国政府辖下有关监管委员会的工作,曾担任其中若干委员会的主席。

  杜博士是再鼎医药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和记中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技官。

  杜博士亦曾任职红杉资本中国,主管其医疗健康投资基金。

  杜博士的专业工作始于1994年加入美国辉瑞,参与两个全球药物的开发及销售。任职辉瑞期间,杜博士亦负责该公司全球代谢类药品科研方面的授权事宜。

  杜博士持有辛辛那提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ELEGANT Victoria

  Elegant教授是安进医疗部门副总裁兼地区主管,在制药、生物学及医疗器械方面极富经验。

  Elegant教授本身是一名医生,在英国完成妇产科研究院培训后投身制药业,先后在日本、澳洲、欧洲及亚太地区工作,范围广及全球药品开发、医疗事务、监管事务及药品安全等方面。

  她加入安进前是百特医疗亚太地区(上海)监管及医疗事务部门的副总裁,以及Baxalta/Shire 亚洲医疗事务部门的副总裁。

  Elegant教授为英国制药医学院(FPM)国际委员会董事会成员,亦是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制药医学硕士研究董事会成员及医学院副教授。她是中国医学事务网络(China Medical Affairs Network)的创办成员,并为医疗事务专业协会(Medical Affairs Professional Society)亚太区总裁。

  她在监管事务、医疗事务及临床发展(尤其亚太地区)方面发表大量文章,常应邀出席论坛作演讲及主持。

  Elegant教授于香港出生,持有伦敦大学医学学位,并为制药医学院(FPM)院士。

  何如意

  何如意博士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工作达20年。任职FDA逾17年间,何博士历任不同战略领导职位,曾任多个草拟及落实业界工作指引的工作小组的主席,亦曾参与FDA多个治疗领域指引的改革发展。其间,大量新药试验申请(IND)及新药申请(NDA)均由其负责审批,包括中草药类药物的申请。

  何博士在中国医科大学获授医学学士学位,后于美国华盛顿特区霍华德大学医学院内科完成见习医生及驻院医生培训,并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国家糖尿病与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接受临床及研究培训。

  何博士在内科及药物监管科学方面发表逾20份研究报告及摘要。他持有合格内科执业医师证书。

  何美坚

  何女士为生物科技公司Agios Pharmaceuticals、跨国生物制药服务公司百瑞精鼎、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以及蛋白质创新协会(Institute for Protein Innovation)的董事会成员。她亦是启明创投的投资合伙人。

  何女士原是高盛的合伙人,在该行工作了23年,荣休前是其全球医疗投资银行业务的顾问总监,之前曾任生物科技主分析师以及全球投资研究部美国医疗组的联席主管。

  加入高盛前,何女士在杜邦默克制药及杜邦公司的科研、营销及业务发展等部门历任不同的高管职位。

  何女士在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医学中心取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医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她亦在杜克大学福夸商学院修毕高级管理课程。

  梁卓伟

  梁卓伟教授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第四十任院长以及施玉荣伉俪基金教授。他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任食物及卫生局副局长及第五任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

  梁教授不时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病及预防中心、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内外卫生组织提供意见。他曾任香港社会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医学副主席及学监。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客座教授,以及中国国家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研究员。他曾于2007至2014年担任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编辑,亦曾任Epidemics and Health Policy的联席编辑/副编辑。他现时为六份期刊的编委,其中包括British Medical Journal。

  梁教授是多家本地及海外公共及私营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亦是卫生、高等教育及文科领域许多非盈利组织的理事会成员。

  梁瑞安

  梁博士在生物科技界累积30年经验,在治疗抗体开发领域有丰富经验。

  梁博士拥有20多项专利,出版刊物超过70份。他在治疗抗体方面的工作及贡献获中国高度重视,是首批担任‘863计划’专项负责人的非中国居民之一,专责开发肝癌治疗的新型抗体。

  梁博士持有牛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理学士及哲学硕士学位。

  梁恒

  梁恒博士是华尔街专研生物技术及制药的分析师,工作范畴广及生物制药行业的融资、策略及研发等,在相关方面累积逾25年多元经验。

  梁博士现为百济神州的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去年带领百济神州成为中国首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初创生物科技公司。他加入百济神州前是Leerink Partners的常务董事及生物技术产业分析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分析师,他的分析文章常见于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及华尔街 日报。

  梁博士在华尔街工作至今15年,之前曾在美国雅培任职8年,担任高级科学家,所在团队是行业领先的结构药物学新药开发团队之一。

  梁博士持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化学理学士学位。

  林洁诚

  林洁诚先生现为华领医药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林先生2017年12月加入华领医药前,于洛杉矶、三藩市及香港三地的美银美林集团及瑞士信贷从事投资银行工作逾17年,主要涉猎医疗健康、消费及零售公司,尤专于生物科技公司。他加入华领医药前是香港美银美林亚太区消费品、零售及医疗保健领域的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

  除投行经验外,林先生毕业后曾在洛杉矶任法律顾问约五年,主要负责并购、合作及证券工作。

  林先生持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科学学士学位,以及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学位。

  施晨阳

  施晨阳博士是百华协会(全球生命科学产业领域的华人精英组织)的主席。2017年起担任Serica 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专注中国体外诊断及医疗器械方面的投资项目。施博士为格微基因(液体活检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办人,以及基准医疗(早期癌症检测方面一领先业者)的副主席及董事。施博士担任全球体外诊断及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方面领先机构QIAGEN(凯杰)亚太区总裁达11年。

  施博士在生命科学研发、销售及营销、业务发展及投资方面累积25年经验,曾任Aura Partners管理合伙人、Bridge Pharmaceuticals 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Genospectra (后称 Panomics) 企业及业务发展副总裁以及A. M. Pappas & Associates亚洲业务的董事,亦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及于默克药厂出任癌症研究科学家。施博士现任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AdvaMed)中国区副主席以及该会体外诊断工作小组的主席,亦为中国体外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施博士持有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及理学硕士学位,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

  苏岭

  苏岭博士为沈阳药科大学教授,亦为礼来亚洲基金的风险合伙人。他在药物开发及监管事宜领域有超过25年的药物研发、监管、谘询及教学经验。苏博士早年任职中国监管机构、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美国FDA,后于制药行业从事研发及管理工作16年,包括默沙东药厂的流行病学专家、中国医学总监及高级监管策略总监;罗氏药厂药物开发及医学总监;惠氏亚太区临床研究副总裁;诺华高级副总裁及中国药品开发主管等。现职前是盛德生命科学的战略顾问,向客户提供医学产品开发及监管战略方面的意见。

  苏博士是中国药促会医药政策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也是中国医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曾就许多项目向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供建议及协助,并曾获选为2012年至2013年度药物信息协会 (Drug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DIA)主席,该会为关注医疗健康产品开发的环球专业组织。

  苏博士持有上海医科大学药理学学士学位,以及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药物临床硕士学位和流行病学博士学位。 

  王健

  王健博士在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领域积累近30年经验,涉猎范围广及投资、创业、融资及研发等方面,曾获投中网评为中国十大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人之一,曾投资许多成功公司,如再鼎医药。他担任约20家公司的董事或主席。

  他是奥博资本亚洲的创始合伙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奥博资本是专攻医疗保健产业的领先投资公司,初创私人公司乃至大型跨国公司均是其投资对象。他是医疗健康业务领域的华人精英组织百华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兼前主席。

  在诺贝尔奖得主Eric Kandel的指导下,王博士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奖学金。王博士也持有史丹福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杨重光

  杨教授是香港无创外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主席兼首席科技官。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杨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系名誉临床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微创医疗技术培训中心的创立主任。

  杨教授曾任亚太小儿泌尿医学会、香港外科医学院、International Pediatric Endosurgery Group(IPEG)及国际儿童尿控协会的会长/主席。他在小儿泌尿、儿童理遗护理及儿科微创手术方面拥有逾30年经验。

  于常海

  于常海教授是享誉世界的生物科学企业家以及科学家,在有关方面积累逾20年经验,多年来发表逾170篇同业评审科学论文,曾在《科学》及《自然—生物科技》杂志撰文介绍香港生物科技及SARS的快速检测,并曾著书8本。于教授是多项技术的发明人,持有世界各地共65项专利。他是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现任主席,该公司在香港及北京从事分子诊断的研发及业务商业化。

  于教授是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研究所副所长、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及感染病中心教授。于教授亦为香港生物科技协会的创始人兼主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的创始人兼主席、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董事及戈登会议董事会成员。他是太平绅士,曾出任香港科技园董事会成员。

  于教授在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史丹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北京大学工作。于教授有丰富的跨文化经历,同时活跃于学术界和商界。此外,于教授的关系网络广及全球,在中国更有雄厚且不断增长的人脉,在亚洲生物科技发展方面一直扮演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


港交所发布IPO新规投资机构告诉你

哪些生物科技公司有望率先挂牌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李明珠


港交所4月24日正式公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询总结,新上市规则将于4月30日生效。这也意味着,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公司以及已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自4月28日起便可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了。


而三类型公司的上市标准如下:

第一、针对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港交所在咨询总结中厘定以下目标,包括拟上市公司预期市值不能低于15亿港元,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核心产品临床试验已经进入第二期或者第三期。

咨询总结建议,如果核心公众持股达到3.75亿港元,拟上市生物科技公司于建议上市日期前至少6个月,得到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但对于“资深投资者”,港交所不会给出明确界定。

而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的公众持股情况,咨询文件建议,如果基石投资者及现有股东并非公司核心关联人士,则其持股量可以计入25%的公众持股之列。

第二、不同股权架构的发行人,港交所的咨询总结指出,相关拟上市公司上市最低预期市值需要达到400亿港元,如果市值少于400亿港元,则需要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收入不低于10亿港元。针对这类公司,不同投票权只可以给予上市公司在上市时或者上市后的董事,且不同投票权股份的投票权不得超过普通投票权的10倍。

此外,港交所在最终咨询总结中,剔除了不同投票权受益人持有公司股份的最高上限。

第三、创新产业公司拟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标准为,相关公司需在包括在纽交所、纳斯达克以及伦交所等地,最近至少两个财年,有良好的合规记录,在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时,预期市值最低100亿港元。

这次改革用李小加的话来说,是继H股后、香港资本市场上25年来最大的改革,通俗版本的理解包括了三部分:

第一、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学公司,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可以在香港上市;

第二、新经济里面的特殊股权安排,第一次在香港允许;

第三、在美国已经上市的想回家的企业,也可以选在香港。

针对此次改革,国寿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蕾娣在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采访时表示,港股新政对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路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经有企业转变原有的上市计划(包括将上市时间提前,和改变上市地点),借路香港登陆资本市场。长期来看,新的改革将会推动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生物技术行业在前期是严重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对研发的投入需求非常高,持续的资本市场支持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投资角度来看,具有领先研发能力和产品,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具有先进性,有强大和经验丰富的团队,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和资源的大陆生物科技企业会更受青睐。

本次港股改革放松准入条件,点名生物科技领域而非其他领域,在张蕾娣看来,生物技术领域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行业,同时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在迅速崛起,诞生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公司。港交所一直致力于增强其对全球尤其是大陆技术创新企业的吸引力,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个“十万亿”产业,提前强化对该领域优秀企业的布局,显然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是增强其相对美国交易所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选择。同时,过去受限于大陆及香港资本市场的限制,生物技术公司只能选择美股市场。港股改革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了本土上市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将优秀的企业留在中国市场。

“创新药物类企业有望成为首批赴港上市标的,”松禾资本董事长罗飞对记者表示,“此次港交所的改革是顺应了生物科技的发展规律,有助于中国生物科技的创新。松禾资本在2016年设立了规模12亿人民币的医疗健康基金,已有数家生物科技企业准备申请。”

盈科资本执行总裁胡伟则表示,港交所出针对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指引的这个事件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盈科资本在生物制药领域已经布局很多优质的企业,比如生产狂犬病疫苗的康华生物,做糖尿病相关治疗派格医药,已经在纽交所挂牌的万春药业,这类企业具有小独角兽潜质,有望成为港交所首批挂牌的企业。

他强调,在这些企业上市之后,香港的生物科技领域会形成一种群体效应,对于投资界,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来说,有大批量的优质企业可供挑选,会有很多投资机会,而且在这些企业里面,能够跑出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企业,在生物科技更高端的领域,如肿瘤细胞治疗、细胞囊泡治疗技术、直接攻击癌症的干细胞等专业领域,这些有革命性突破的公司,也会颠覆很多投资人,或者说市场对于药企的理解,从而带动整个香港对医药的投资的热情并形成良性循环。


港交所上市制度变革落地

业内称将分享新经济红利

来源:人民网  2018年05月13日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孙阳)香港交易所上月24日宣布,为拓宽香港上市制度而新订的《上市规则》条文将于4月30日生效,有意按新制度申请上市的新型及创新产业公司可于同日提交正式申请,预计首批公司将在6月或7月根据新制度上市。


据悉,本次港交所上市新规重点主要在于允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为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资及国际公司设立新的第二上市渠道。

日前,华泰金控总裁王磊表示,港交所的此轮改革是以分享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第二次红利为目标,有助于充分发挥“内地所需、香港所长”,分享实体经济全面拥抱新经济而带来的红利。

与市场良性互动 给予投资者信心

据了解,去年6月16日,港交所就同股不同权等问题发出咨询文件。半年过后,港交所就拓宽香港上市制度拟定发展方向,设置了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的预期最低市值标准,并选取生物科技公司作为拓宽市场准入予初创阶段公司的第一步。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港交所终于推出新的上市制度,迎来了香港资本市场激动人心的新时代。”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

王磊认为,港交所此轮改革力度堪称最大,可与其媲美要属1999年香港创业板的设立。同时,改革进程中采取的政策非常透明,并且充分听取市场意见,这种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过程给予了投资者非常大的信心。

新经济,新金融,新机遇称为“三新”。王磊表示,全面拥抱新经济体现了港交所对当下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然而,此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先将新经济中独角兽、TMT等企业作为重点,对其放宽交易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和第二上市等,同时也对生物科技板块加以侧重。

未来市场会形成怎样一个格局?王磊认为,深港通、沪港通和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渠道,已经令香港与内地两地资本市场联系不断深化、密不可分。在两个市场不断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此次改革,必然形成一个多市场、跨货币的大中华资本市场体系。这也是全面落实“十九大”双向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

监管层须有效把控风险 投资者要走出赚快钱误区

随着上市新规落地,市场也在关注新制度下的投资者保护。

王磊认为,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对于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设置了最低门槛,规定了上市规模和预期市值,此例便可过滤掉资质不符合的企业,避免鱼龙混泽。而针对初创公司而言,则从研发技术上施加了一定限制,如临床检验的鉴定、药监局的许可等。这些措施为风险架起了第一道“防火墙”。

同时,针对同股不同权改革是否会削弱对小股东权益保护,李小加指出,有人认为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一定会牺牲投资者保护是一个误解。目前上市制度为小股东提供的保护措施根本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是如何看待控股股东能够获得其控制地位的方式,“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改变小股东如何受到保护。我们只是打开大门,允许控股股东通过不同方式来获得控制权。”

王磊则认为,对于同股不同权架构,此次港交所作为首次尝试,设置了自然日落条款:董事任期届满时,不再享有超级投票权。在允许以超级投票权行使更多权力、发挥行业识别判断等优势的同时,避免以超级投票权做任意操控。

“事实上,一旦就任董事,将不可避免地接受更严厉的监管,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超级投票权的滥用以及侵犯投资者权益的现象发生。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质量以及风险应对方面,监管层既有制度上的考量与安排,也对风险的控制有着充分的把握。”他表示。

2017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占整体发行总额的30%以上。炽热的市场环境误令很多投资人认为通过“打新”可以达至短线投资获利。

对此,王磊表示,投资人要充分识别和考量发行价格中对应的市盈率估值水平的高低,回避一些过度炒作导致发行估值过高的股票。一家优秀的企业不会靠“打新”令投资者短期获利,而是通过长期投资回报体现其价值。


港交所迎候内地“独角兽”新一轮上市潮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温天纳 


香港新股市场时有异象,时热时冷,数年前因为市场庄家操控,缺乏基本面的创业板新股竟然出现爆炒。不过,参与投资的估计大部分均为“知情者”,成为小圈子的炒卖活动。其后,监管机构收紧条例,严打创业板市场,创业板新股热情终于不再。

为纠正市场误区,香港新股在过去一年一直在进行改革咨询,希望引入更多高质量企业进驻。新股条例在2018年4月30日生效,笔者估计未来新股供应量将大增,不过,企业若不具备品牌、概念、基本面及前景,就算可以成功集资,未来的道路绝对不好走,更遑论热潮。

新股市场一度异象丛生

在新股条例生效前,港股主板曾经涌现一个微型新股潮,一批勉强能通过上市要求的新股成功上市,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异象。是什么异象呢?就是一些没有品牌、没有概念、没有基本面,甚至是缺乏前景的公司获得热烈反应,认购倍数破纪录,上市股价首发表现破纪录等等。

不少投资界朋友咨询为何出现这情况,笔者亦坦言,世界是没有奇迹的,成熟的投资者不会贸然投资上述“四无”的上市企业,参与投资的一般都只是“知情者”,目的是什么无从推敲,不过笔者深知,香港主板上市壳奇货可居,具备价值,造“壳”出售利钱甚丰。

业界朋友在年初与笔者讨论今年蓄势待发的新股潮,终于成为事实。香港新股条例终于在2018年4月30日生效,据悉已经有大量企业提交申请,排队准备来港的企业估计有数百家,甚至是上千家,其中包括多家独角兽科技企业。单在过去一周,就有超过五十家企业拜访笔者,这些企业有科技背景的、有生物科技背景的,其中也有同股不同权背景的企业,可谓包罗万象。

目前的时刻其实略为敏感,环球贸易状况前景不明确,不少科技型企业更被推到贸易战场的前线,成为出气的箭靶。大批已经在海外上市的科技企业如坐针毡,心里担忧自己会否被连累。此时,香港交易所大开中门,若能成功回归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举措可谓及时雨。

但整体而言,香港准备好了吗?这个很难说,以往需要数年去执行时间表冲刺上市,现在变为数月便完事,与此同时,投资者保障法规却没有任何改变,因此企业的自律性非常重要。头一批同股不同权主要是超大型企业,从企业形象出发,笔者估计问题不大。不过长期来说,是否所有企业都能严守纪律,就只能由时间证明。

在一系列改动下,笔者估计港股未来将迎来一波新股潮,在7、8月份期间,将有首批同股不同权的新股在香港主板上市。至于此类型企业会否被纳入港股通,是投资界关注的焦点。

港交所争抢“独角兽”

在新经济浪潮中,不少企业均采用同股不同权的结构,对此港交所作出了弹性安排,配合新经济公司的特征来部署。这有利港交所上市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全面与内地、国际交易所竞争,争取独角兽互联网、科技类企业的IPO资源。同时,港交所主板采纳同股不同权的背后意义甚为重大,在中美爆发贸易争端的敏感时刻,港交所此举将有助内地高科技、科网龙头回流中国的国际资本市场,淡化美国的影响。

过去多年来,科技企业的投资陆续成熟,笔者预期内地科网企业将会一步步分拆旗下投资业务上市,这些分拆业务亦将成为全新的“独角兽”。因此,在环球市场加快发展步伐时,港交所将迎来全新的活跃年代。

不过,近年来香港市场的交易量表现平平。从2011年到2016年中,除了2015年牛市的日均交易量达到1050亿港元之外,其他年份从未超过700亿港元。上述的交投局限,与香港小市值公司众多的先天限制有关,因此吸引更多大市值的新经济公司也成为港交所的发展方向。港交所一直努力争取吸引内地大市值企业,打造环球具规模的金融市场。

与此同时,内地及国际交易所近期也纷纷表态拥抱新经济,早前更将此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 “独角兽”企业在内地上市亦有可能出现绿色通道,若A股亦启动同股不同权的发展,对香港有一定的压力,绝对不可忽略。同股不同权是一个市场的大趋势,每一个不同的市场可以发展自己不同的特点。每个交易所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目前香港新股市场的紧迫感在于争夺更多潜在的巨无霸企业来港上市。在内地“独角兽”企业的新一轮上市潮中,港交所不想再失去下一个“独角兽”。(作者系博大金融控股非执行主席)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证券日报、中国证券网、新浪财经、证券时报、人民网、证券时报网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